《五蕴心理学》22期|第二章|2.2.2 心所理论(四)

惟海法师
2021-10-18




全书文脉树枝图



第二章 佛家心理学方法论特征

文脉树枝图









正   文




(承接上一期文)

二 烦恼心所——以健康标准归纳的心所

烦恼心所,也称随烦恼,指心中躁烦不安,是结使的发作流露。传统上,把一些能引起烦恼的基本因素,如态度、习性、观念、心理行为方式等,称为大烦恼地法,而把实际上令人感到烦恼的具体烦恼心相称为小烦恼地法。这个分类非常有特色,显然也含有本-末式思维,在心理理论上,是值得借鉴的。简言之,大烦恼地为后天的历史积累,属于烦恼根因;小烦恼为现行的不良心绪,属于烦恼果报。《品类足论·七事品》(卷2)说:“十大烦恼地法云何?谓不信、懈怠、失念、心乱、无明、不正知、非理作意、邪胜解、掉举、放逸。十小烦恼地法云何?谓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憍、害。”本书只把其中诳、害二心所移入不道德心理的范围,余皆仍旧。

(一)大烦恼地

地,主要指心境、心理界域、心行的质性等。第三义如“心地不良”。大烦恼地,是能引发具体烦恼的态度、习性、观念和心行状态因素。《界身足论》(卷1)云:“十大烦恼地法云何?一不信,二懈怠,三失念,四心乱,五无明,六不正知,七非理作意,八邪胜解,九掉举,十放逸。”《界论》对烦恼地法的分类,比有部系统的分类表更早,经过比较,也比有部与唯识学派的分类更严谨。本书依据《般若经》把“心乱”更名为“散动”。

【不信】指缺乏人生信念。由于缺乏信念,而心易扰动杂染,故为第一烦恼。《品类足论·七事品》(卷3)云:“不信云何?谓不信不信性,增上不信性,不忍不可,不欲作,不欲为,不欲造,心不澄净性,是名不信。”
【懈怠】指懒惰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一切诸贼中,无过懈怠贼。”懈怠,能导致粮绵无收、衣食不足、家业哀败、学业不成、事业不就等,故为诸烦恼之远因。
【失念】指失去心理活动的自我监管,浮思乱想。《品类足论·七事品》:“失念云何?谓虚念空念、忘念失念、心外念性,是名失念。”
【散动】指心中散乱动扰、遐思浮想、胡思乱想。散,指心念泛散漫流,不集中、不专注、不入定。动,指躁扰不安、不稳定、自由驰骋、心乱无主。声闻佛教把散动现象称为“心乱”。大乘强调无分别,特别针对菩萨(这里指在家居士)不常修定、心理散动,有深入的剖析,如《般若经》中对“菩萨”的十种散动,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性分析。如果思维分别不节,不善调心养神,可通视为散动。
【无明】指心灵源于自身的局限性;其从机能上说为“三界无智”(《发智论·思纳息》),即心智能力不足;其典型表现为“于三界无知”,指对心理知识缺乏了解,对内心活动缺乏反省,对心理生活缺乏常识。三界,指心理的三个层次。
【不正知】指对境法与心法的错误理解。如认为境法是绝对外在的或绝对内在的。又如认为心灵是内在的神明,或绝对正确,或绝对虚妄等。
【非理作意】指带有不正目的、不良动机的心理倾向。如《品类足论·七事品》说:“非理作意云何?谓染污作意。”
【邪胜解】指不正当、不正确的自我心理强化。例如由于二元思维投射到对象世界中去,而想象一切存在对立斗争,就是一种邪胜解。
【掉举】指心理亢扬动乱,不能安定。掉,指动乱躁急。举,指亢奋高扬。如《品类足论·七事品》:“掉举云何?谓心不寂静,心不憺怕(dàn bó 静定无为),心不宁谧,掉动飘举,心躁扰性,是名掉举。”

【放逸】指贪图舒服放荡纵逸,而对进善断恶、向上向前的事,懒心无肠、消极无为。与懈怠的区别是:懈怠是对应作的事业不勤奋努力,仅为怕苦怕累;放逸是行为自由散慢、恣肆放纵,多与贪图享乐有关。

(二)小烦恼地、随烦恼
小烦恼地,是随自我意识的染污性而各别现起的烦恼,是人们日常现实地感到恼人的心理活动。略释十种:
【恼】指性格乖戾,心中易起烦恼、常常无理对自己对别人发火;动辄以为别人触犯了自己,而自己也常常触犯他人。有人格障碍。
【忿】指心感不平,愤愤然欲有所作欲有所发,如发气、生气的前行状态。
诤习】指争强好胜,坚持以为自己一切正确,无理也要说成有理。
【怨】主要指感到受了委屈而心理不平衡。例如抱怨他人或社会亏待了自己,或者自怨自艾的心理。
【恨】指视人为仇。恨是仇视心理深藏,并欲对所恨之人有所报复、损害的心态。
【覆】隐藏过失、自我掩饰的心理。
【骄】自高自恃。
【傲】对人无礼貌,不尊敬尊重他人。
愤怒】生气,发大脾气。

【粗重】别名无能,指心理或精神为低级生理本能所主宰,如冲动、嗜欲、肉欲等。粗重是前于意识监控的本能冲动与粗劣习气,故常与随眠并称为“粗重随眠”。

(三)病态心理
病态心理,指具有疾患性质的心理症状,多数为医学的对象。从论典中辑出十种:癖嗜、闷、苦恼、触恼、烦恼、心乱、躁扰、抑郁、焦虑、忧悲、恐惧、癫狂痴乱。今略释其中小部分,其余则在《五蕴心理医学原理》中解释。
【癖嗜】指变态、病态的异嗜癖。
【闷】心中感到郁闷不畅,或明显感到郁苦不舒适。
【触恼】一种人格障碍。又称不调柔、佷戾。即总觉得什么都不顺,好象一切事、一切人都跟他过不去。
【烦恼】躁烦郁闷苦恼的总称。
【躁扰】心中躁动不安。
烦恼心所小结:烦恼是人们日常现在感到不安的心态。虽然烦恼心所的根因也在五结,但日常烦恼主要是对境界逆顺的表层反应。烦恼的远因往往是不良习性,故称之为大烦恼地;而现前的烦恼,虽不无种子,但随境而起者多,故称小烦恼地或随烦恼。病态烦恼,是烦恼较重,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帮助的。


(未完待续)   





文|节选自

惟海法师 《五蕴心理学》





(图片源于网络)










附本节导图

作图者:佚名













佛家共学群2.png
阅读144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