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五蕴心理学》1期 |第一章| 绪论及第一章心理的五蕴系统结构

惟海法师
2021-04-10



全书文脉树枝图.png



五蕴心理学导论

绪论

为向心理学界、哲学界、佛学爱好者、修身养性爱好者介绍五蕴心理学基本体系故,敬述此书。颂曰:

致礼释迦佛,五蕴缘起论。

心学立范式,平等利众生。

自觉修养路,禅参开悟门。

小书奉有缘。即人成佛圣。

述曰:

五蕴,是释迦牟尼佛苦修禅定、参究人生之大惑、获得开悟后所洞见的心理机能结构性体系。据佛教经藏和律藏的记载,以及后世有成就的佛教大家的解释,释迦牟尼佛(下文通称为释迦佛)的开悟,就是彻底打破五蕴,实现心理解脱。经过修习禅定和参究大疑惑的人,在开悟后,不仅具有丰富的内省经验,而且拥有超过常人的心理洞察能力,对各种心理境界具有居高临下的俯视能力和自由出入的能力,《法华经》称之为“不如三界见于三界”,也就是说,一旦突破五蕴的局限,就能识透庐山真面目了,对人类心理的不同系统和不同层次、以及各种心理现象,能够经纬分明地认识、把握,并自觉自主地调节驾驭。

从现有文献看,五蕴系统理论的确立,应归之于释迦佛本人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释迦佛是心理机能四维结构的发现者,是第一个心理范式理论——五蕴缘起系统理论——的创立者,是十种心理学专业智能的拥有者,是最杰出的心理学大师。

释迦佛创立五蕴心理学体系,并且用以作为修行解脱的客观生理心理基础。所以,五蕴心理学有两个特色:一是有体系,即是说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心理学范式。这是现代心理学尚未具备的。二是心理学化的人生信仰,甚至可称为科学化的宗教性,即五蕴为佛教宗教修行解脱证道的内在依据。

这样的教义教理和修行道果理论,在各种宗教中也是独一无二的。不过,一些大型论书中,对心理问题研究虽然很深很细,但大多数内容都是以修行悟道为中心的,太专业化,与普通心理学相当不同,哲学术语和宗教术语很多,而且相当部分译文是梵式汉语,比国产古籍难读得多,令许多人感到奇奥难入。在许多心理领域的客观研究上,现代心理学得科学进步之力,正在不断取得新进展,佛家心理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和人材物力上,俱已风景不再。但释迦佛及其他佛家古德,在心理结构、心理过程、人生因果、生命升华,及部分高层心理现象的观察描述、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上的成果,直到目前仍有相当部分仍处于前缘领先地位,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文精神宝藏,也是一笔丰厚的心理学遗产。

佛教心理学主要可分为基础知识的入处界理论、表述心理结构的五蕴理论、研究心理过程的缘起理论和修心应用理论等。本书就五蕴心理学的一些基础常识,作一通俗化的简介,并且运用五蕴系统心理学的理论,对现代心理学中的部分主要分支,试作探索。

共分八章,前五章为五蕴基础知识,说明心理系统的时空相续统逻辑结构;后三章以新研究为主,但仅为结论的叙述。其中,第三至五章具体解说五蕴缘起,是全书的核心;第六章略示佛家心理学的特殊理论,分别为五蕴心理学在人生宗教中的应用和最见佛家特色的内明理论,重点说明佛家自我觉醒自我超越的原理,包括被视为神秘之域的道果原理和禅宗原理;第七章选择了四个课题探索五蕴范式在现代心理学中的运用,个别内容纯属理论探索;第八章为展望,主要讨论与心理哲学相关的问题,侧重于一些人文学科的心理底蕴,多属前瞻性研究。此外还有一个主要附录《五蕴心理学的研究门径》,是特别献给研究生和深度爱好者的供养。

本书以知识介绍为主,研究为辅,述而非作,仅供参考。错误在所难免,祈诸方家不吝指正。


第一章心理的五蕴系统结构.png

一期本节导图.png


五蕴释词

下.png

五蕴释词.jpg




一种学术的对象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,相应的知识理论应符合对象的结构,从而形成体系化的理论。知识的逻辑结构,应反映对象的逻辑结构。知识与对象相符,是学术真理所在;理论体系化,是逻辑的必然。一种符合对象逻辑结构的体系化知识,就是范式理论。心理机能的有机结构及其相应的心理学范式体系,是心理学的根本理论所在。佛家五蕴理论是心理体系的重现,是揭示心理结构的一种范式体系,是总体上把握人类心理的理论工具。

佛家主要从三个方面观察心理的结构。第一,以本质-现象观观本转结构。“本”指根本识,是在幕后起支配作用的识体,即心理生理组织。“转”指转识,即日常所经验的前台心理现象,也称现行。根本识与转识之间,由本识生转识、转识生本识,辗转相生,成为互为缘起的结构。

第二,以机能观观五蕴结构。心理功能系统的五蕴结构性,主要是从佛道修行所引发的心理突破的规律中发现的,也能从日常心理现象进行归纳和验证。五蕴分别为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。蕴,意为聚合,指不同特质心理功能的聚集,故也称“自性行聚”。这里自性指心,行指心理活动。

五蕴释词如次:1.色,指“变现相”,即接受感官刺激或随回忆而出现的心理表征;色蕴,是由神经系统变现出对象相,并以此引发内外一切触觉感知(广义的触觉)的机能活动的总称,包括客观事物的影像及纯粹内生的心理表象、意象、言词、意义等相;色蕴行相的属性有内外、粗细、胜劣、远近、三世共五类。

2.受,指“领纳相”,如舒适、不快、欢乐、痛苦等;受蕴是一切感受的总称;受蕴行相的基本属性有感受性、净秽性、胜劣性、缠缚性、渗漏性等。

3.想,指“构了相”,即由思维构造而认知事物,故说“想亦是知”。所“构了”之相,就是法相,即概念。想蕴,是分别识取一切法相,以表象、概念、言词符号进行识别、思维、认知的总称;想蕴行相的属性有心象的有无、度量广狭大小、有无思维、有限无限、有无依存处、真伪性等六类。

4.行,指“造作相”,即心理能动作用,又称“能作用”。《增一阿含》第 322 经说:“所谓行者,能有所成,故名为行。”行蕴,是一切心理动力、动机、能动作用的总称;行蕴行相的基本属性有力能性、定动性、有为性、正邪性、渗漏性等。由于心理动力作用遍涉各种心理系统,“心行”的概念范围很宽,包含作意、思维范畴、欲愿、意志等,故许多论书也把受、想之外的心法都包括在行蕴之内。

5.识,指“了别相”(了本为瞭字,古已用了字代替),即对认识对象产生理解而心明,相当于现代“认识”一词所指的心理活动。“了”的本意指心中明白,如目见物,了了分明,今以理解一词诠释之。识蕴,是对一切认识理解作用的总称;识蕴行相的基本属性有明了性、自身局限性、黏着性、主体性、觉悟性等。五蕴系统,就是以此五蕴纵横交互形成的心理功能结构模式。

第三,以过程观观心行缘起结构。缘起指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。如五蕴之间、各蕴内部如何次第激发、相呼相应;本识与转识之间,如何互为缘起;过去-现在-未来之间如何形成时间结构,如何实现因果转化等。这三个方面,分别代表了佛家心理生理观、心理模式观、心理过程观,用于基础研究,能获得心理的一般知识;移于应用研究,则能发现人生杂染成病的基本原理,也是引导离垢清净的理论依据。


文 | 摘自

惟海法师《五蕴心理学》






阅读600
分享